待徐阳离去,薛蘅走进屋内,细细打量。屋子收拾得十分整洁,一应家什俱全。她将聿哥儿放在床上,小家伙立刻在床上翻滚起来,咯咯直笑。
“娘子,您看这院子可好?”刘婶跟在后面,四处查看,“我觉得呀,这儿比那住过的别院倒是强了许多。”
薛蘅叹了口气:“强是强些,可终究是寄人篱下。他虽说花名在外,可与我们相处时,未曾有半分不规矩之处。也不知这徐大人,究竟是何打算。”
正说着,门外传来脚步声,一名丫鬟端着食盒走了进来:“薛娘子,这是大人吩咐厨房新做的点心,还有牛乳,您和小公子先用些。”
薛蘅道了谢,取了块点心掰碎,喂给聿哥儿,小家伙吃得香甜,嘴里嘟囔着:“娘亲!好吃!”
用过点心,薛蘅正想休息,便见一名小厮前来传话:“薛娘子,我家大人请您到书房一叙。”
“麻烦稍等一下!”薛蘅连忙整理了下衣衫,将头发重新梳理整齐,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衣饰,确保没有丝毫不妥之处,这才跟着小厮来到书房。
书房内茶香四溢,徐阳正在案前翻阅文书,见她进来,连忙起身相迎:“薛娘子请坐。”
待薛蘅坐下,徐阳亲自斟了杯茶,深感歉意地说道:“今日之事,委屈薛娘子了。”
薛蘅捧着茶杯,轻声道:“徐大人救命之恩,薛蘅没齿难忘。只是不知大人为何......”
“实不相瞒,”徐阳神色变得凝重,“看到薛娘子和令郎,我便想起了家母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望向窗外,“家母本是中原人,当年因战乱被掳至北梁,沦为卑贱的侍妾。她带着我艰难谋生,受尽冷眼。”
薛蘅心中一颤,想起自己这些日子的遭遇,以及往日与桃芝闲聊时,她话语中隐约有透露一些徐阳的身世,确实如他所说一样,不禁感同身受:“原来如此......”
“不知薛娘子日后有何打算?”徐阳提起茶壶,倒了杯热茶给薛蘅。
薛蘅接过茶水,微抿一小口,神情凝重地说:“若是有幸能回扬州,也算是了却此生夙愿了。只是路途遥远,况且通关文书我尚不知如何获得。”
“薛娘子放心,”徐阳转回目光,“通关文书,我托人办理的话,不出几日便能办好。到时候,我会安排可靠的人手,护送你们回扬州。只是这一路上山高水远,还需多加小心。”
薛蘅激动万分,她霍地站起身,福了福身,眼中含泪:“徐大人如此大恩,薛蘅无以为报。”
“说什么报不报恩的,事先也是我拉你进入这趟浑水的,如今助你安然回到故土,也算是洗清罪孽了。”徐阳连忙扶起她。
他顿了顿,似是有些为难:“只是我有个不情之请,不知薛娘子可否答应?”
“大人但说无妨。”
“我想与薛娘子结拜为兄妹。”徐阳认真地说道,“如此一来,日后你和令郎若有难处,我也好名正言顺地相助。”
“再者,我很是喜欢聿哥儿,我无血亲在世,孤身一人,寻思着我与你们颇有缘份,若你能唤我一声兄长,他愿意唤我一声舅舅,我便心满意足了。”
薛蘅愣了愣,没想到徐阳会提出这样的请求。想起昔日徐阳的赐药,再想到如今他从宇文归手中救下自己,顿时很是感激。
“若大人不嫌弃薛蘅高攀了,那薛蘅和聿哥儿自是愿意。”薛蘅红着眼圈说道。
徐阳大喜:“如此甚好!往后你我便是兄妹,不必再客气,那我日后唤你阿蘅,可好?”
薛蘅微微颔首,屋外忽而传来一阵刘婶的呼喊声:“娘子,聿哥儿刚睡醒,正哭着喊着找你呢!”
未及薛蘅开口,徐阳当即说道:“阿蘅,我们去瞧瞧聿哥儿。”
二人刚踏进西苑,聿哥儿就跑了出来,眼角还挂着几颗泪珠,小脸通红,可怜极了。
他径直跑到薛蘅身边,扯着她的衣角,带着哭腔说道:“娘亲,抱抱。”
薛蘅连忙抱起聿哥儿,轻轻拍着他的后背安抚。他揉了揉朦胧的睡眼,看见徐阳也在一旁,主动打招呼:“徐叔叔!你来了!”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