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晚,林泽便在营帐中设下简单的接风宴(主要是热汤、干粮和一点难得的肉干),召集韩志雄、赵大虎、小猴等核心成员作陪。
席间,林泽迫不及待地向陆文博请教当前局势和先锋营发展方略。
陆文博并未立刻高谈阔论,而是先仔细询问了先锋营的人员构成、装备情况、训练方式、过往战例以及闯军整体的部署和下一步战略意图(林泽知无不言)。
听完后,他沉吟片刻,才缓缓开口,条理清晰:
1. 精兵之道: 再次强调“兵贵精不贵多”,建议林泽维持先锋营精悍规模,将新招募兵员严格筛选,以老带新,强化基础训练(队列、号令、协同),而非盲目扩充。
2. 情报为先: 高度赞赏小猴的“地鼠”队,建议进一步细化情报分类(军情、民情、地形、粮道),建立简易档案,并培养专门的分析人员(可由沈若溪协助),从海量信息中提炼真正有价值的情报。
3. 袭扰战术深化: 对林泽的袭扰战术表示肯定,但提出可结合地形、天气、敌情,设计更复杂的“连环扰”、“虚实扰”、“心理扰”等战术,最大化疲惫、迷惑敌人,为大军创造战机。
4. 心理攻防: 特别指出“攻心为上”。可利用流言、伪造文书、释放俘虏等手段,瓦解敌军士气,亦可加强对己方士兵的信念灌输(为何而战),提升战斗意志。
5. 未雨绸缪: 提醒林泽关注北方清虏动向,认为其才是未来心腹大患。建议先锋营在完成闯军任务之余,可有意识地收集清军情报,研究其战法,以备不虞。
陆文博的见解,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,又有细致入微的战术建议,且句句切中要害,听得林泽等人如醍醐灌顶!韩志雄虽对文绉绉的话不太感冒,但听到具体的战术建议(如心理扰敌)时,眼中也露出精光。赵大虎、小猴更是频频点头。
林泽心中激荡不已!他感觉自己捡到了一块稀世璞玉!陆文博的价值,远不止一个参谋!此人胸有韬略,腹藏良谋,假以时日,必是能独当一面的帅才!
“先生真乃当世兵仙也!” 林泽由衷赞叹,举起汤碗,“林泽得遇先生,实乃天幸!先锋营得先生指点,必能更上层楼!今后军中诸事,还请先生不吝赐教!”
陆文博看着林泽眼中真诚的敬佩和毫无保留的信任,心中亦是感慨万千。家破人亡、流落泥淖的绝望似乎被冲淡了些许。他端起碗,郑重回礼:“将军谬赞。文博蒙将军收留,敢不尽心竭力,以报知遇之恩!”
宴罢,众人散去。林泽亲自送陆文博回营帐。临别时,陆文博站在帐前,望着远处依旧灯火通明、人声鼎沸的流民营,眼神复杂。
“将军,” 他轻声道,“那百万流民…是力量,亦是干柴烈火。用得好,可焚尽腐朽;用不好…恐引火烧身。闯王…任重道远啊。”
林泽顺着他的目光望去,心中凛然。他明白陆文博的深意。收拢陆文博,不仅是为先锋营添一智囊,更是为这席卷天下的洪流,注入了一股清醒而深邃的力量。未来的路,或许会因为此人的加入,而多出几分拨云见日的可能。
第十四章:归心之路陆文博的到来,如同在先锋营这柄锋利的尖刀上,镶嵌了一颗洞察秋毫的慧眼。他洗去流亡的风尘,换上干净的布衣,虽依旧清瘦,但那份沉静儒雅的气度已悄然回归。林泽兑现了承诺,以师礼相待,单独营帐,优先供给(有限的)精粮细食,并赋予他参与所有军议、查阅所有(非核心机密)情报的权力。这份超乎寻常的信任与尊重,让初来乍到的陆文博心中微澜,却也带着一丝审视与警惕——他见过太多礼贤下士背后的算计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先锋营内的一切,开始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,冲击着陆文博固有的认知,悄然改变着他的心境。
陆文博出身官绅,对“流寇”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——烧杀抢掠、军纪涣散、乌合之众。然而,先锋营的日常,彻底颠覆了他的想象。
· 令行禁止: 清晨的操练号角响起,无论老兵新卒,皆迅速集结,队列虽非官军般整齐划一,却自有一股剽悍肃杀之气。韩志雄立于阵前,声如洪钟,口令简洁有力。无人嬉笑喧哗,无人拖沓懈怠。训练内容残酷而高效:负重奔袭、近身搏杀、弓弩齐射、小队协同…汗水浸透衣甲,却无人抱怨。
· 军法无情: 陆文博亲眼目睹一次冲突:一名新招募的悍卒(原为地方豪强护院),因抢夺同袍半块肉干,被韩志雄当场拿下。林泽闻讯赶来,问明缘由,毫不留情下令:“鞭二十!扣除三日口粮!再犯,驱逐!” 鞭子抽在皮肉上的闷响和那悍卒的惨嚎,让所有围观者噤若寒蝉。陆文博注意到,林泽的眼神冰冷,韩志雄执行得一丝不苟,无人求情。事后,林泽召集全营,重申“不夺同袍一针一线”的铁律。此等严苛军纪,远超陆文博所见官军!
· 不扰民,反助民: 一次行军途经被官军洗劫过的村庄,断壁残垣,饿殍盈途。先锋营并未如陆文博预想般趁火打劫,反而在林泽命令下,分出部分口粮(杂粮饼)赈济奄奄一息的妇孺。沈若溪带着医护队(临时组建)为伤者简单包扎。虽杯水车薪,却让绝望的村民眼中燃起一丝微光。陆文博看到林泽看着村民时眼中深沉的悲悯,也看到队员们分发食物时并无怨言(尽管他们自己口粮也不宽裕)。这与那些打着“义军”旗号却行劫掠之实的队伍,天壤之别!
更让陆文博震撼的,是先锋营内部那种迥异于等级森严的官军、甚至不同于闯军其他营伍的氛围。
· 同甘共苦: 林泽作为主将,并无特殊待遇。他与士卒同食一锅杂粮糊糊,同睡简陋营帐(仅比普通士兵稍大)。行军时,他的马常用来驮运伤员或物资。韩志雄、赵大虎等核心将领亦是如此。陆文博曾见林泽将自己分到的唯一一块肉干,塞给了一个在训练中受伤的少年兵(岳霆)。
· 平等相待: 林泽对士卒的称呼,常是“兄弟”而非“兵卒”。他常在训练间隙或饭后,与普通士兵坐在一起闲聊,询问家中情况,倾听他们的想法。士兵们对林泽敬畏有加,却无太多隔阂,敢说真话。韩志雄虽凶悍,但对麾下士兵极为护短,有赏必分,有难同当。
· 学习之风: 最令陆文博动容的,是林泽坚持的“识字”之举。每晚篝火旁,林泽亲自或指派识字的队员(如沈若溪、后来加入的陆文博),用木棍在沙地上教士兵们认字。教的字极其简单实用:“人”、“生”、“粮”、“刀”、“马”、“东”、“西”、“南”、“北”、“杀”、“仇”…林泽常说:“认得字,才能看懂地图,知道往哪打!才能看懂告示,知道敌人在哪!将来有了地契、文书,才不会被骗!这是活命的根本!” 士兵们学得异常认真,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林泽的感激。陆文博从未想过,在这乱世军营,竟能看到如此景象!这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训练,触及了“开启民智”的层面!
先锋营的运作方式,也让陆文博耳目一新。
· 后勤精算: 沈若溪将后勤管理得井井有条。粮秣、布匹、药品、箭矢…皆有详细账目,每日清点,分配公平透明。她甚至利用有限的资源,组织妇女缝补浆洗、制作简易干粮(炒面、肉干),大大提升了队伍的持续作战能力。陆文博惊讶于一个女子竟有如此才干,更惊讶于林泽对她的绝对信任和放手。
· 匠作革新: 王老栓的铁匠铺是营中技术核心。他不仅修复兵器,更在林泽模糊的提示和陆文博的协助下,尝试改进武器。比如加长矛杆以对抗骑兵,给箭头开更深的血槽增加杀伤,甚至尝试打造简易的臂甲和护心镜(用缴获的废铁)。这种务实的技术革新精神,在官军中极为罕见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