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时间,粥篷前热闹非凡,百姓们对番薯充满了好奇与憧憬,那原本因饥饿和苦难而显得沉闷压抑的氛围,此刻被这小小的番薯搅得充满了生机与希望,大家都在心中暗暗期待着,这神奇的番薯能真正改变他们食不果腹的艰难生活 。
李侍问觉得时候差不多了:“乡亲们,都静一静,听我说!皇帝陛下近日一举查抄了京城里一众贪官,抄出的良田多达十几万亩!
陛下心怀天下,心系咱们穷苦百姓,特意吩咐,要将这些田地全部分给大家,用来种植番薯和土豆。
只要乡亲们愿意种,一会儿就在此处排队,领取种子,划分田地。届时,会有专门的官员带领大家前往分配好的田地,手把手教大家种植方法。
陛下还体恤大家风餐露宿之苦,命我们为大伙搭建房屋,让大家暂且有个遮风挡雨的安身之所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陛下格外开恩,承诺三年内,免除所有田税!不仅如此,只要是愿意种植番薯和土豆的人家,每户还补贴三两银子!”
刹那间,人群仿若炸开了锅,欢呼声、惊叹声交织一片。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汉,满是皱纹的脸上老泪纵横,“扑通” 一声跪地,朝着皇宫的方向叩拜,口中念念有词:“陛下圣明呐,老身一家几代人,都没过上这般好日子,如今可算是盼到了头!”
周围百姓见状,也纷纷效仿,一时间,跪地谢恩的身影此起彼伏。
年轻力壮的后生们兴奋得满脸通红,相互击掌,难掩激动。其中一人扯着嗓子喊道:“有了这田地、种子,还有银子补贴,咱定要好好干,往后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!” 众人纷纷附和,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炽热憧憬。
怀抱幼儿的妇女们,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,轻声哄着怀中孩子:“儿啊,咱赶上好时候了,往后不愁吃穿,都多亏了陛下的大恩大德。” 孩子们虽懵懂,却也被周围热烈氛围感染,咯咯笑个不停。
此时,人群中挤出一位识字的秀才,他清了清嗓子,高声道:“陛下此举,实乃我等百姓之福泽,恩泽深厚,犹如春日暖阳,普照大地。我等定当铭记圣恩,用心耕种,不负陛下所望。”
话语刚落,又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,百姓们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,那股子精气神,仿若能冲破天际 。
崇祯站在城墙向下俯瞰
“如今,抄没贪官田地,分与百姓耕种,又有番薯、土豆这般高产作物推广,见百姓如此欢喜,如此感恩,可见此举大得民心。百姓乃国家之根本,他们能吃饱穿暖,有田可耕,朕这江山社稷方能稳固。”
“只是,推行新政,分发田地、种子,帮扶百姓掌握种植之法,诸多事宜,环环相扣,稍有差池,便可能前功尽弃。”
崇祯的神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,向一旁的李若涟说道:“你需时刻督促官员,务必将此事落实到位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”
李若涟抱拳领命,沉声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当竭尽全力,确保新政顺利推行。”
次日,早朝结束。
崇祯端坐于东暖阁御案之后,修长的指尖有节奏地轻叩着桌面,目光徐徐扫过李若涟呈上的奏报。
“周延儒一党,共计七十余人。其中,官居正三品及以上者,有六人。锦衣卫奉命登门查抄,共收缴白银一百三十余万两,现已将二十九人下狱。” 李若涟轻声念着,声音不疾不徐。
念到此处,他微微顿了顿,看了一眼皇帝便接着朝下说去。
“成国公府与定国公府,此番查抄成果颇丰。府邸内共抄得白银四百一十七万三千余两,黄金十五万二千两,至于粮食……” 崇祯的眉头不易察觉地微微一挑,指尖在 “粮食” 二字上轻轻点了点,口吻虽平淡,却带着一丝不容忽略的压迫感:“多少?”
李若涟神色一凛,深吸一口气,压低声量,恭敬禀道:“启禀陛下,粮食共计四十八万石。细分下来,白米二十万石,麦子十五万石,杂粮十三万石。”
此言一出,整个大殿瞬间陷入一片死寂,空气仿若都凝固了一般。
崇祯神色平静,缓缓合上奏本,薄唇轻启,嘴角浮起一抹冷峻的笑意,悠悠说道:“—— 四十八万石粮食,足够十万大军半年之需
李若涟又补充了一句:“陛下,在其家中还有各类玉石珠宝古玩共装了27大箱子。暂时无法估价”
“这些玉石珠宝,你着户部官员即刻运往江南,寻当地富商,尽数换成粮食,能换多少便换多少。你选派几个得力心腹,全程盯紧此事。但凡发现有贪污舞弊者,无需审讯,当即处斩!”
李若涟连忙跪地领旨:“陛下放心,臣定当办妥此事。”
崇祯目光望向远方,似在思索着什么,接着说道:“如今北方战事吃紧,边军粮草供应不足。将抄没的这些钱粮,一部分运往北方前线,以解燃眉之急。”李若涟点头称是。
崇祯又道:“周延儒一党虽已倒台,但朝中仍有诸多隐患。你着锦衣卫继续暗中查探,揪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。”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