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家客栈楼上是客房,楼下是菜馆,有一道卤鹅很是出名,小江氏昨日尝了,味道的确不错。
另一个小兵埋怨道:“都头为了吃卤鹅,偏要拐个弯从六平走,也不怕误了胤王府的差。”
小江氏听到“胤王府”三个字,浑身一激灵,上前拦住那两个兵道:“两位小哥,你们要去胤王府?”
两人打量了一番小江氏,问道:“你问这个做什么?”
小江氏激动道:“小女在胤王府当差,我正要去找她,能不能跟你们结伴而行啊。”
小江氏和柳枝这一路虽没有出什么意外,却很是疲惫。两人不敢一起入睡,总是一个醒着一个睡,到了时辰再换另一人。
折腾了这么些天,两人早已精疲力尽,小江氏想着,若是能跟这些兵爷的后头走,多少安心些。
那两个小兵闻言互相看了一眼,其中一个道:“我们做不了主,得都头同意。”
这时柳枝也过来了,小江氏一说,两人便跟着小兵去找了都头。
小兵口里得都头,名叫荆鸣,是个四十出头得汉子,一脸的络腮胡子。
他听小江氏说起女儿也在胤王府,又见小江氏生得柔弱,一张脸白得没有血色,不由动了恻隐之心。
荆鸣此次是奉了胤王府大女婿洪新知之名,前往王府送寿礼,恭贺王妃生辰。不是什么紧要的公务,身后缀着两个妇人也不算什么。
“行吧,那你们就跟着我们吧。只是,若遇官驿,需得自己掏钱。”
小江氏喜出望外,闻言忙点头:“多谢都头,多谢都头。”
此后,小江氏和柳枝就跟在荆都头一行人后头,小江氏小脚走不了远路,柳枝就买了一头脾气温和的驴,驮着小江氏走。
不出几日,主仆二人便和负责押送寿礼的几人熟悉了,见荆都头喜爱美食,柳枝就拿出浑身解数,每到驿站便做拿手菜给荆都头品尝,荆都头没想到柳枝有此手艺,连连夸赞。
如此又走了大半个月,一行人终于看到了京城高高的城门。
自那日在明成书院回来后,宋引鸿一直蜗居在家,这日翻看旧日文稿,竟看到了五年前的草稿,不由看入了神。
五年前,他中了探花,入了翰林院,被安排跟在大学士刘修筠身边修书。
当时刘修筠正在编撰《华州府志补遗》,旨在考证当地百年间的风土人情与重大事件。
因二十年前怀王战乱导致华州府部分文档散佚,此需走访耆老、核对碑文,为编撰提供依据。
宋引鸿跟着刘修筠四处走访,华州府比较大的世家,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。
当时,宋引鸿也去走访过周家的老爷子周子修和赋闲在家的周义方。
据府志记载,周家自峁县迁移而来,是当地大族。怀王叛乱前,周家已经在华州立足多年,周子修曾为华州府赈灾捐赠纹银三万两,在华州的名声极好。
宋引鸿看过周家的家谱,周子修时年已经五十五岁,其子周义方三十八岁,可周义方怎么看也不像三十多岁的人,看着跟他父亲年岁相差不大。
刘大学士也觉得奇怪,他与周子修年纪差不多,便像长辈一般拍了拍周义方的肩膀:“仲弗,操劳过度,还是需要好好保养啊。”
周义方哈哈一笑道:“多谢刘大学士,下官知道了,一定好好保养。”
当时他觉得有些奇怪,便打着问问当年赈灾义举的借口,想找周家几位老仆问问,不料周子修却道家中老仆这几年年纪大了,相继去了,如今存世的仆从,知道当年事情的已经没有了。
另外宋引鸿还发现,周义方虽然口音同他的差别不大,却有个别词发音总是不准确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