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觉得开麻辣烫店挺好的,等咱俩干不下去了,哪天就去开麻辣烫店,好吧”陶然一听开店,立马来了精神,站起来边活动边讲自己设想。
这时,金老师走进来“公司领导决定,进行一场讲课比赛,每组派两人参加。郑雯、姜嫽你们俩这个月,准备一下讲课的课件,下个月到公司培训室讲。”让姜嫽参加讲课,是林枫安排的。金勇是林枫带到秋实事务所的,他很多事都听林枫的。
“我俩没讲过啊?”两人异口同声的说。
“公司安排了几个人,培养大家讲课的能力。我们这行,需要有对外培训的能力,老板一直希望公司出几个培训师。”
郑雯觉得自己考试、做项目还行,但是讲课,一点都不感兴趣。“我们的资历才哪到哪儿,我们能讲出来什么?”
“对啊,我们讲,人家不得像,听小学生讲课一样。”姜嫽知道公司里很多老师,已经工作二、三十年了,自己跟他们比,就像小学生。
“你们先讲,到时候听公司安排。讲课内容,我这有点基础资料,分别发你们,PPT你们自己做。郑雯之前不是学过金融嘛,你讲金融那个。姜嫽汇总上半年政策,做个汇总解读。”
郑雯和姜嫽俩个人面面相觑,难得清闲了几天,马上就有事做了,而且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。
钟晓雅一下班,就着急回家,忙孩子和家里的事,平时做些基本的工作,别的不太参与。陶然人很聪明,但她没把聪明用在工作上,她更喜欢旅游、发掘好吃的、好玩的,写攻略。金老师找她谈过几次话,但陶然的性格,是不太受人管教的。俩人都是一毕业就来公司了,待了六、七年了。起初在二组,去年金老师来了,被调到了四组。对业务熟悉,做事手脚也快,跟客户交流很有经验,客户对她们的评价也很好,所以金老师对她们挺满意。
快下班时,姜嫽收到了林总的微信,林总发给姜嫽一些做课件的参考资料。姜嫽想,林总怎么知道,金老师给自己布置的课件,是上半年政策汇总呢?难道这个任务,其实是林总布置的?对林总心存感激之余,更重要的是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才行。
接下来的一个月,姜嫽近一半的时间,在做课件。对她来说,这是一件繁琐又细致的事情。先是把上半年的所有政策下载下来,分类汇总。但是税务政策又延伸到金融、民法、社保、外汇、工商等,她又延伸到这些领域,下载整理资料。结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库,她要在这些庞大的资料里,提炼出关键点、分类、归纳,再阐述自己的观点。这个烧脑的过程,让她多喝了几杯咖啡,多吃了几顿大餐补脑。
郑雯也好不到哪去,每天叫苦不迭,而且郑雯喜欢说出来、喜欢唠叨,隔两天就能看到郑雯从座位上站起来,跟对面的钟晓雅和斜对面的姜嫽抱怨。说的坐在她旁边的秦老师,清楚的知道她做课件的进度和内容。但郑雯需要聊一会天,发泄一下,再继续做课件。好在郑雯诚恳、不装、不掩饰,反而大家比较喜欢跟她聊天,刚好闲聊几句,休息一下。
最要命的是课件做好了,需要在公司培训室里给大家讲的时候。一个周五的下午,全体同事坐在下面,几十双眼睛盯着自己,那些平时熟悉的面孔,此时变成了听众,让她非常不自在。这么多专业的老师,这么多经验丰富的同事,自己何德何能,给人家讲课啊。
姜嫽紧张的小腿有点抖,她极力控制住自己,有点颤抖的声音,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稳。然后,像背课文一样,讲解自己的课件。遇到某一句该背的,但因为紧张忘了,就愈发紧张,语速也变的越来越快。本来准备讲两个小时的课,只讲了一个小时就结束的。轮到下一个人讲的时候,姜嫽也听不进去,一直在检讨刚才自己讲课的纰漏和问题。她还想起了上学时,参加的演讲比赛,自那以后,再也没遇到过,这么多人一起听自己说话。
等三位同事都讲完了,已是下班的时候。姜嫽正在低头整理笔记本“你就是姜嫽啊?”
“对,周董。”姜嫽发现是周董,赶紧站起来。但周董只是问一句,陈总在跟他汇报着什么事情,两个人匆匆离开了。
这时,总经理林枫走进培训室,分别点评了一下,每个人讲课的优劣,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,然后,大家各自散去。
走出培训室,姜嫽的心总算放到肚里,终于解脱了。刚才讲课前的纠结,像要上刑场似的。但现在,还有那么一点点成就感。回想这一个月以来,对上半年政策及延伸知识点的归纳总结,其实也是进一步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,对工作有帮助,也是自己的一个进步。
最终公司评选出,一组的程源、四组的姜嫽,加入公司培训小组,今后安排对外讲课任务。一周后,他们分别去给客户讲课。虽然姜嫽依旧紧张,但课后反馈的效果还不错,姜嫽的信心也多了一些。
周二上午,姜嫽按照约定地点,跟陶然一起来到《春华日报》报社,这家报社是秋实的老客户了。每年给他们做企业所得税年度审计,去年是金勇自己做的,陶然配合着复印一下资料。金勇觉得这家简单,今年全部交给陶然和姜嫽,自己就不参与了。姜嫽观察了一下,不愧是报社,文化气息浓郁,古色古香的,环境幽静,小楼周围的绿化也很好。
这家报社的业务核算内容简单,主要是报纸的销售、广告、培训等收入及相应支出,还有些人员工资、稿费、印刷费等。报社的财务,人特别好,这么些年来,每次过来,财务都把需要调整的项目,列成清单发给我们。去年金勇来的时候,也是老规矩。金勇也图省事,回公司看看明细账,就按照财务列的清单,进行调整,然后写报告。
金老师让陶然带姜嫽过来,因为姜嫽是新来的,没啥业务,得分她点活。陶然手上工作比较多,陪着出个外勤就行。这次由姜嫽做这家的底稿,写这家的报告,业务提成陶然和姜嫽各一半。一上午,导账套、复印凭证、合同等资料。跟财务聊聊天,说说各自的工作等。
“姜老师,我把调整项目清单发你了。”财务按照往年的习惯,把一套资料发到姜嫽、陶然邮箱。
“他们家,我们做了好多年了,每年就这么几个调整项目,你看看账,然后按照财务给的清单调整就行。这家做起来,快。”陶然小声跟姜嫽说。
“哦,行。”姜嫽边复印资料边回答。
财务每年自己也要做一份明细,这样才能知道汇算时,需要补多少税,这些是日常工作,都得心里有数。下午四点多钟,该拿的资料都拿好了,陶然、姜嫽就回去了。
第二天,姜嫽开始做底稿,一个科目、一个科目的过筛子。但是看到稿酬这项明细时,发现稿酬进成本并需要调整的金额大于财务给的金额,问题出在哪呢?姜嫽把稿酬梳理了一遍,发现记入成本的稿酬是五十多万,这些稿酬是没有发票的,全部纳税调增。而财务给的稿酬数字是应付账款的贷方金额,四十多万,中间相差四万多元。进一步查看,才发现这四万多,是个税。
姜嫽心想,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啊。无发票的稿酬纳税调增,代扣的个税也要纳税调增,财务在应付账款贷方取数,这个数据缺少个税金额,而财务记账的生产成本里是包括个税的。如果前些年,一直是这样的思路,那么前些年就一直没调整个税这个项目。姜嫽做了一张明细表,列出与财务提供数据的差异,发给了陶然。
“不可能啊,我记得以前跟许萍核对过,去年金老师也是这样做的。”陶然是真的觉得,不存在这个问题。
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《半字书香》回复书号【83999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