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发一言,只将山东沿海被屠十三县的详细伤亡名册甩在他们面前。
“每日有一千七百六十三名百姓因倭患死去。
你们还要我等多久?”
众臣哑口无言。
船厂外,那些木料、桅杆运来堆积如山,工匠们挥汗如雨。
有老匠人跪在我面前,声泪俱下:“先父曾在郑和船队造船,却未能亲眼见证那艘宝船远航的荣光。
今日能为陛下造战船,死而无憾!”
我扶起他:“朕许你一个大梦,如郑和一般,乘风破浪!”
与此同时,火炮也在加紧锻铸。
戚继光不愧为良将,他提议仿造外夷红衣大炮,威力比我大明现有火器强出数倍。
然而工艺缺失,进展缓慢。
“这几门试做出来的火炮爆裂率太高,根本不能用。”
戚继光忧心忡忡地禀报,“臣请陛下准许,从外夷购买几门成炮,回来仔细研究。”
我点头应允:“准。
不惜代价。”"